【校長專欄】家長要孩子聽話不如好好說話 聖提摩太校長與學生的10句正向對話

中小學

發布時間: 2021/11/23 15:41

最後更新: 2021/11/25 15:30

分享:

分享:

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田少斌校長:透過對話讓孩子體驗如何做到正向。

以前父母和老師都總會說:「你怎樣都不聽話?」但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裡,與其讓孩子聽話,不如和孩子好好對話。但成年人如何跟孩子開啟對話?我想邀請大人試一試「像打乒乓球般」,以好奇跟孩子開展起碼十句的對話,對話過程裡不給建議,不評價,不開笑話,不討好,不說道理,專注聆聽。

一天早上,小明(化名)和母親攜著手回到學校,小明先向我問安,然後說想分享圖書。聽完後,我發現書上講的是如何面對生氣,心生好奇,就把握幾分鐘時間展開乒乓球式的對話。

「你試過像書中的主角,因為生氣而破壞物件嗎?」小明點點頭。
「你破壞了甚麼?」
「我把玩具摔破了。」
「這是甚麼樣的玩具?」
「我最心愛的玩具。」
「啊,是你最心愛的玩具,玩具後來怎樣?」
「摔壞了。」

「有後悔嗎?」我在此等候,想連結他的感受。

小明停頓了好久,在旁的媽媽可能覺得孩子還小,忍不住想解釋甚麼叫「後悔」。我卻示意她把對話交給我。

「你是否覺得,不應該摔破心愛的玩具?」我進一步好奇小明的想法。

他點點頭,眼神像在回憶過去。
「你後悔自己,因為生氣而摔破心愛的玩具,是嗎?」
小明仍然不語。

田少斌校長分享與學生的對話。(陳國峰攝)

「既然是心愛的玩具,你怎麼會摔下去?」我語氣平靜,不帶任何質疑,目的是想透過提問,讓小明連結感受。

小明依然默不作聲。
其實我不需要他用言語回應,因為我想透過提問讓他產生覺察。

「這樣看來,你當時很生氣,生氣得顧不得甚麼,好像控制不了自己,就用摔東西的方式去泄憤。是這樣嗎?」我試著核對和探索孩子行為下冰山的各個層次。

孩子點點頭。
「那麼,既然你後悔生氣時不應摔東西,那我想問問你,你還有其他方法處理生氣嗎?」

他想一想,說:「我會哭出來。」

「上一次哭,是甚麼時候?」大人可以這樣問孩子,「甚麼時候有過這樣的事?」這能幫助他回溯自身的經驗,進入自己的感受。

「當我讀幼稚園時,有一次我......」說著說著,小明的眼淚流了出來。

大人可以透過冰山對話,切入孩子的感受,而當孩子願意打開自己,承認自己的感受,就會好像給了對方一個管道抒發出來。

孩子停下來,沒有說話,淚水一滴一滴的流。

最新影片:獲樂觀媽媽扶持重新站起追夢 陳浩源內疚備戰殘奧無暇照顧癌母

李祟建先生曾說過:「人的感受本是自然的事,但我們成長過程中,被教養的過程中,會不允許生氣、悲傷、受傷的感受停留在心中,這有點無奈。」

在旁的媽媽遞上紙巾,叫他不要哭。

此時我說:「媽媽!小明啊!」兩邊我都邀請,「可以流淚的,沒有關係。」

我引導孩子和家長「允許這樣的自己」,讓自己停留在感受多一會兒,連結自己。眼看著小明流淚,我靜靜地凝視著,眼裡帶著關懷和珍視。

一般人重視的是問題,人出現問題時,只著眼於改變對方行為,可能是說:「不要哭。」「不要生氣,要原諒。」但是薩提爾女士重視的是「過程」,也就是「不是對方有問題」,而是「他發生了甚麼才會變成這樣狀況?」

小明哭了一會,我說:「謝謝你跟我分享圖書,分享你的故事,還有田校長很欣賞你的坦誠,你真的很勇敢。」

經常聽人說:「我們要正向,你要積極」,這是頭腦認知,而薩提爾模式特別強調體驗。在與對孩子互動中,我們的說話、行動、管教,或者安慰,孩子是否能感到被愛?能否感到有價值?能否感到被接納?愛、價值、接納,是生命成長的基石,薩提爾稱之為「連結渴望」。

以好奇的方式展開對話,能讓你更了解孩子之外,能讓孩子產生覺察,當你允許孩子可以有感受,你的接納能讓孩子感到被尊重。

另一方面,透過大人的表達,例如剛才我欣賞小明的勇敢,說「你可以流淚」,表達了我的接納,接納他可以感到生氣,可以流淚,這讓他感到自己是自由的,是有價值的,孩子的內在就擁有更多的能量,這份力量就能成為他面對世界的勇氣。

TOPick推出「Band1學堂」,更多教育升學資訊:https://bit.ly/3a6H6T

【hket TV家庭台】《湊得輕鬆啲》逢周日早上10點伴你同行育兒路︰bit.ly/35z6COD

撰文 : 田少斌校長 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